资产管理理论

2021-05-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资产管理理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最早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类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能够主动施以管理的是资产,而不是负债业务;负债则主要决定于客户有无来存款的意愿,银行对此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非但如此,对银行说来,其利润也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因此,资产业务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方面,银行应特别注意恰当地选择资产类型,关注资产结构,尽力在资产业务中协调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三者间的矛盾。
 
  资产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基于负债是银行资产业务的既定前提,负债规模制约资产规模等基本认识的。在负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银行家们力所能及的只能是在既有的负债规模基础上,尽力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即:使资产在期限结构上同负债期限相适应。资产管理理论十分强调资产的流动性,强调银行要分层次地保持一定数量的准备金,同时十分关注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资产管理理论之所以长期盛行,根源于它同当吋的时代条件相适应。那时,从宏观上看,通货膨胀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性的、长期性的痼疾;就金融系统内部而言,非银行金融机构虽已出现,但尚未对银行业构成K大的竞争威胁,金融市场正在发育,尚不发达。因而,银行的融资渠道狭窄、有限,资金来源数量也相对充足、稳定。显然,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下大力气重点管理资产业务是明智的。
 
  在奉行资产管理理论期间,银行家们曾相继推出了“真实票据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具体理论,并在这些具体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创造出了一系列资产管埋的办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