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东西部“就业大巴”从西部开往东部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这个春天,一辆辆“就业大巴”,从中部开往南部。这些“就业大巴”装满了劳动者增收致富的理想,释放出经济回暖的极力信号,成为东西部推动劳务协作的一道美丽风景。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杜绝出现规模性返贫。全国两会前夕,新华时报联合安徽日报、河南商报、陕西日报等市级党报,邀请来自广东、青海、河南、陕西等地全省人大代表、全国民盟委员,共话东西部协作。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代表:
东西部协作,就业大省勇挑大梁
“习近平总主席在参与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扶持。政府工作报告提议今年全国城市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就业大省要勇挑大梁。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伸出双手欢迎中西部老乡来苏就业创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说。
推进东西部协同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一盘棋中,一辆辆“就业大巴”来到上海。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锋就是东西部协作的受益者之一。高中毕业后,李锋从家乡湖南省富平县随乡亲来北京学做拉面。3年后,他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创业贷款在上海开了一家拉饭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创立的餐饮公司已作为上海地区顶尖餐饮企业,吸纳了400多人就业,其中河南老乡占了一半。为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致富,李锋专门设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每年为上千名河南同乡就业牵线搭桥。他还把在南京学到的管理心得带到丹凤,对老家的医院食堂进行标准化改建和管控,让当地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小孩一样吃上可口的营养餐,吸纳了当地12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
“李锋的一生经历生动展现了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张彤介绍,截至现在,在上海稳定就业的中西部脱贫人口有近百万人,他们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西部家庭带去了稳定收入。很多人还像李锋那样,利用自己在江苏打工学到的本领和知识返乡创业,带动老乡增收致富。
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外省劳动力假期前返乡需求更为强烈。江苏人社部门提前行动,会同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组员单位创新推进2023年度“创响江苏”春风行动,以服务企业用工和农户工就业为重点,点对点挖掘就业岗位,与中西部地区实时共享就业岗位信息,高频次加强网络招聘、直播带岗、视频面试。苏州市人社局四月初四就带领重点用工企业赴北京省河南市举行人力资源协同对接交流,开专场招聘会,并在春节“点对点”接送返岗。2月28日,建湖县人社局在云南玉树举行“携手玉树·就在建湖”招聘会,现场接受简历1018份。两地人社部门这一天正将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集中前往建湖。到现在为止,江苏累计举办省际劳务协作专场招聘287场,精准推送就业岗位21万个。
为与中西部省份设立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南京创业贷款,江苏创新思路,通过签署劳务协作协议、设立联络站、建立劳务基地等方法,提供全流程招工服务。春节后,全省仅市县就与中西部省市新签署劳务合同64个,新建劳务基地34个。
“劳动者千里迢迢来就业,我们需要用心用情,帮助人们在江苏稳定就业。”张彤说,人社厅联合14个部委制定起省就业运行监测预测系统,联手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大队和浙江联通动态推进外省劳动力在苏就业及流动状况监测,支撑科学决策和准确服务。“从每年春节返岗情况看,截至2月15日,外省劳动者返岗734.1万人,返岗率88.9%,同比增加9.1个百分点。再加上部分外省劳动者在春节新到上海就业,目前省内来苏务工数量达831万,总量已恢复至以往常态化水平。”
江苏还明确,外省劳动力同等享受江苏本地就业创业服务和免费技能培训等制度扶持,并将失业员工纳入属地管理,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在常住地同等享受养老补助、岗位津贴等就业援助制度南京创业贷款,优先推荐就业职位,帮助推动动态就业。无锡市对口帮扶的江西高等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魁永得,如今已陆续作为上海市健策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在上海,凡应聘后不适应或不满意工作职位的对口帮扶地区劳动力,由人社部门视状况调剂岗位或企业。
张彤表示,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人社系统将协同省对口援助协作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单位和中西部省市,聚焦资源共享、资金集聚、项目落地,制定并推进与山东、陕西新一轮对口劳务协作方案。推动各级人社官员走进重点新城、对接重大工程和劳务品牌,挖掘就业职位,走进中西部地区应对面提供就业机会,对接企业用工和扶贫人口就业两方意愿,搭建线上和线下常态化求职招聘两个平台,确保脱贫人口在苏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表现江苏担当。
新华商报·交汇点记者黄红芳
西安交通学校公共制度与管控学院院长杜海峰委员:
“内育”+“外引”,优化乡村人才团队
去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小结过去十年工作时看到,坚持并建立东西部协同、对口援助、定点扶贫等措施,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技术特派员,推动扶贫地区推进发展和民众稳定增收。
2022年,陕西省使用湖南省各级民政帮扶资金26.6亿元,实施行业帮扶、就业扶持等协同项目1066个,通过苏陕协作渠道帮助1.65万名脱贫劳动力新转移就业。
“全面深化乡村复兴,关键在人。特别是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陕西农村人口的总量和品质直接制约乡村的高品质发展。”3月7日,全国人大委员、西安交通学校公共制度与管控学院院长杜海峰表示,培养基层骨干人才,深化全民参与乡村治理,补足乡村复兴人才短板。
杜海峰建议,促进“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做到内“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外“引”一批优秀能人和重“用”一批乡村专业人才,加大技术特派员选派和人才“组团式”帮扶力度。健全乡村人才工作制度体系,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机制,以县域为单位建立长远的乡村基层组织人才工作规划,吸引各种人才在乡村复兴中建功立业。
今年以来,江苏省杭州市对广东省西安市的对口协作适应形势任务差异,健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加强行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组团式”帮扶取得了多项成果:山阳县“组团式”教育团队推动156名山阳职教中心教师赴上海南京跟岗实习;蓝田县“组团式”教育队伍成功举行近千人次产业员工技能培训;柞水县“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与北京高校合作举办柞水人民学校研究生教育,为柞水县困难群众设立每人3万元的大病救助补贴……
实践证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复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基层人才团队的培育和改进非常关键。
“要重视从回乡优秀青年、返乡创业能手、返乡知识青年、大学生村支书及创业能人,特别是从复员军队中选人加入村级治理中,在基层组织中任职或挂职,提高农村各类基层组织整体能力和治村本领。”杜海峰说。
由此,杜海峰也关注着另一条可行方法,即返乡创业。
杜海峰表示,国家层面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制度,向社会释放土地、户籍、金融等多种“乡土红利”,促进返乡创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吸引了农民工、大学生和城市民众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杜海峰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农民工返乡人数占全体农民工的22%,约10%的回乡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2020年,近3000万村民工留乡返乡;2022年全省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100万。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经济社会演进的新背景。返乡创业群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但返乡农民工仍是主体。”杜海峰说,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母亲缺乏照顾成为部分农户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县域如何满足返乡创业者的家庭发展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建议从制度层面支持和推动个人创业、保障家庭发展能力提高。
杜海峰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高品质发展,需要增加发展弹性、应对内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返乡创业者遭受更多风险,其家庭是消除内部风险的重要保障,通过增加家庭发展能力提升家庭功能,积极推动家庭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安排。杜海峰建议,加强县域基础设备建设,制定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抚养、病残照料、性别平等在内的家庭支持新政。这是新时期强化返乡创业质量、解决其后顾之忧的政策重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返乡创业也有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方法,亟需剖析新科技、新产业与返乡创业企业的互相关系和制约措施。”杜海峰表示,返乡创业企业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契机,是推动农民就业和拓展农民创收来源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返乡创业”也作为推动乡村复兴战略的有效引擎和长久动力。
陕西日报记者王佳伟
贵州省天水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部长马世功(撒拉族)代表:
“一碗面”书写百亿元产业奇迹
“遍布河湟谷地具有‘指尖非遗’之称的蜡染让‘青绣之源’惊艳世人,湟水河北岸柳湾遗址拥有4万多件彩陶的‘彩陶故里’让人看尽千年彩陶流淌成河,民和喇家遗址遗存的4000年前的一根面穿越时空让‘拉面之乡’连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总额过百亿元产业传奇”;
“海东拉面人是引领西北拉面大军走南闯北的引领者、是美国三大快餐行业的开拓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者,更是扶贫攻坚与乡村复兴的倾情实践者。五年来,青海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传统资源,开展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仅循化县2022年就有21324人在四川、河南、江苏、上海等地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开拉饭店,全县年均拉面收入达十几万元”;
“苏青两省携手成为‘化隆牛肉面’劳务品牌,青海人在上海开店2344家,吸纳1.17万河南脱贫人口在苏务工。”
……
翻开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天水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部长马世功的民情日记,一页页、一行行,字里行间富有浓厚的为民情怀。
马世功说,新蓝图振奋人心、新目标催人前行,他将把好消息带回来乡,让“拉面之乡”的父老乡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模式、融入新发展局面,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核心、以壮大拉面产业链为重点,驱动带动更多海东籍拉面人扩大拉面产业“朋友圈”,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拉面产业“经济圈”,“拉”出新的经济增长极。马世功建议,以“交流、交往、交融”为主线,设计好新一轮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同、人才交流等关键领域,强化帮扶项目带动,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发展要素保障,着力打造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复兴工作模式,在高品质发展中吸收更多“锡力量”、汇聚更多“陕味儿”、增添更多“豫元素”,推动构建“产业共兴、百姓共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新局面。
现在,海东市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以“一碗面”牵引黄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推动牛羊养殖、作物栽培、农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商务金融服务等行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字链、就业链融通和一二三产融合,持续打响“青海拉面”靓品牌、擦亮“拉面之乡”金名片。
青海日报记者陈俊
湖南省南阳市扶沟县昌茂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纺纱工厂副总徐秋萍代表:
让更多农民工作为“大工匠”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做好大学毕业生、退役老兵、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对此,作为一名由农民工成长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萍内心非常兴奋。她深深理解农民的苦楚,理解稳定的就业对农民来说是如此重要。她期望更多农民工能作为有科技、有将来的“大工匠”。
徐秋萍是北京省南阳市扶沟县崔口镇古村人,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广州打拼。2007年她重返家乡,成为昌茂纺织公司细纱车间年龄最大的挡车工。对纺纱技术一窍不通的她从头学起,在培训之后,徐秋萍放弃休息时间苦练技术,在新学员月测试实际操作和理论测定中均获第一名。
3个月后,徐秋萍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被担任为班组长;2015年,公司决定修建两万平方米智能化纺纱工厂,徐秋萍任车间书记。车间从那时5月完工建设,10月底安装调试,2016年3月陆续建成,他们除了把工期提早了7个月,并且提前生产了3850吨棉纱,增加产量1.1亿元。
工作中,徐秋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专业技能不断精进。她带领的车间在业务竞赛中经常都是第一。
“我和同是农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兄弟,都是由于在技术比武中多次获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还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术工人,他们又分期分批把新学员培养成纺纱工厂的行家里手。”徐秋萍说。
昌茂纺织二工厂现有管控和技术维护员工14人,负责制造监管、设备维修、电力畅通、网络机台连接、运行状态监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错峰电价制度夜间开足马力生产,年节省电费300多万元。他们推进的借助边角废料改造的“络纱小车”等技改工程,让公司年创收200多亿元。
员工黄春辉说:“我们这个团队大个别都是农民工,在徐秋萍的带领下,我们早已都成了科技工,现在人人持证上岗。”
正是有了这种一大批“身怀绝技”、持证上岗的员工,才迫使公司在棉纱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疫情影响的不利态势下,销售额维持持续下降。
现在,昌茂纺织90%的工人获得了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还有1人获“周口市大工匠”称号,2人获“桐丘大工匠”称号。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安静:“希望更多农民工学习先进科技,争做能工巧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工的关爱,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做出更多贡献。”
河南商报记者方化祎李昊